不过,环球影城如此巨大的工程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各地要以采用低效治理设施的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煤气锅炉和工业炉窑为重点,开展锅炉、炉窑大气污染治理情况排查抽测,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督促整改。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天然气基础设施以及储气设施等重点工程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提前做好冬季调峰保供资源储备,入冬前做到应储尽储。
燃气锅炉原则上不得设置烟气再循环系统开关阀,确有必要的,应设置电动阀或气动阀,保存相关参数历史数据。2021年12月底前,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基本淘汰,保留的燃煤锅炉,要逐一建立清单台账。全力做好气源电源等供应保障。油气、管网、电网、发电、铁路等国有企业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各地要进一步完善调峰用户清单,夯实压非保民应急预案。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确保居民可承受、效果可持续。2021年新改造尚未得到采暖季运行检验的,不得强制要求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设施。二是新能源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我省有70个县(市、区)纳入国家试点县范围,数量位居全国首位;10月29日,全省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在临沂市沂水县全面启动。完善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综合标准体系,实行压旧上新、压小上大、压低上高、压散上整,制定实施一企一策产能退出计划,执行电价、信贷、土地等差别化政策,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三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十三五期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20.4%,圆满完成了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
山东是能耗大省和碳排放大省,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面临重大挑战机遇。一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
2018年以来,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压减钢铁产能1228万吨、焦化产能1506万吨、煤炭产能2807万吨,落后产能的出清为新动能加快成长腾出了宝贵土地、能耗等发展空间。充分利于潍坊、滨州、东营等地较丰富的盐碱滩涂地和未利用地,规划布局了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首批200万千瓦项目已于10月28日实现开工建设。聚焦十强产业,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研究谋划了培育优良产业生态的支持政策,扎实实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22个重点产业推进方案,逐步形成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产业生态。四是新能源技术研发取得新成效。
海阳核电一期两台AP1000机组实现双投,累计发电超590亿千瓦时;依托海阳核电一期项目,在海阳建成了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暖项目。今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生产总值60439.2亿元,同比增长9.9%,三次产业构成为6.8:39.2:5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0%;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1%和15.4%;高端产业强势引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7%;投资结构稳步改善,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2.3%,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2%。启动了首批海上风电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国家电投半岛南3号、华能半岛南4号项目首批机组顺利并网发电,我省海上风电实现零突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经济发展态势,将推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在新起点上实现良好开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力提速发展新能源,补齐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我省三个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正向着五年取得突破加速迈进。
11月5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印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形成了从关键材料、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到整车的研发和生产体系;累计建成加氢站20座,居全国第二;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760余辆,运营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副主任龙钢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停产限产管控效果可立竿见影。排污许可规定了企业的排污总量,可指导企业科学安排生产,在气象条件好的情况下,多生产,多排污。对企业实施分级管控,稳定了企业的生产预期,化解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导致的不定期停产、限产风险,为地方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有必要对此类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看出,重污染天气的分级管控,不是出台分级管控标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还要做到精细化管理。
政府采购优先选用绿色发展水平高的企业产品等等。高污染行业的大企业,排污量大,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不停产限产,那么需要停产或限产很多家工艺技术水平一般的排污企业,实际上是牺牲众多中小企业的利益来维持一个大企业的生产。
建立分级管控标准,确保同一区域、同一行业内,同等水平的企业减排要求相对一致,不同水平的企业管控有差别,既让环保绩效水平先进的企业享受政策红利,也让持续提标改造的企业看到希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环境大气质量不断改善。在精准、科学、依法六字方针指导下,创新建立分级管控等相关制度,实现了大气污染的精准治理。
如果区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大于环境容量,就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将排污量大的因素消除。因此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其决定性因素还是排放的污染物多少决定的,污染物排放的少,大气环境质量好,排放的多,大气环境质量变差。
发挥环境经济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在应急管控期间停产限产,将A类企业在应急管控期间的停产限产损失从多项激励政策中弥补出来。在气象条件变差的情况下,少生产,少排污。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改造费用给予政府补贴。如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给A类企业低息无息贷款。
但绩效分级管控还不是解决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的万能钥匙,虽然避免了一刀切现象,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更加科学的精准管控的要求。二是结合排污许可证管理。
作者:魏金春,单位:河南省生态环境厅。这就需要对A类企业精准管控,在鼓励A类企业自主减排的条件下,指导企业科学减排。
因为排在A类的企业基本上是大企业,由于体量大,尽管污染治理成效好,但总体排放的污染物数量还是巨大的,个别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30%以上,这些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对当地应急管控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三是实施多种激励政策。
特别是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可能存在A类企业数量多,因此更需要做好环境容量评估和企业排污量多少的计算,科学管控好A类企业的限产。绿色发展水平高、污染治理成效好、环境信用评价高的企业,可评为A类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期间可正常生产,自主减排。由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未摆脱气象影响型,气象条件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大。在总排量不变的前提下,科学错峰生产,如在冬季安排企业停产检修设备,减少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的排污量。
正常气象条件下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是没有问题的,但进入秋冬季季节,经常出现不利的气象条件,大大降低了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极易出现重污染天气。近年来,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根据企业绿色发展水平、污染治理投入、污染治理成效、环境信用等情况,将企业分为 A、 B、 C、 D四级,并制定分级管控标准,根据分级管控标准在重污染天气下实施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对企业不再搞一刀切的停产、限产管理。生产要素价格根据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化收费。
要统筹做好污染物排放精准管理,做到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与大气环境容量相适应。当污染物排放量远远大于环境容量的时候,会出现重污染天气